一、学科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钱基博、骆鸿凯、宋祚胤、马积高等先生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3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且大多为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本学科又是校级重点学科,来势好,发展前景远大。
本学科科研特色突出。钱基博先生开创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可谓真积力久;马积高先生填补了我国赋史研究的空白;赵晓岚教授的唐宋诗词研究,李生龙教授的道家文化与文学研究,蒋振华教授的道教文学思想研究,吕双伟教授的骈文理论研究,以及赵晓岚教授、吴建国教授的各体文学研究,构成本学科研究的亮点和特色,支撑着本学科的发展。
此外,本学科还可借助《中国文学研究》这个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展示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促进本学科发展。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深厚扎实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的高层次教学、科研与应用型人才,能从事高等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特别适合于国家传统文化、古籍整理与校注等部门的科学研究工作,也适合于出版、编辑等工作,塑造国家需要的高质量综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科学创新型人才。
三、研究方向及简介
1.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方向侧重于把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结合起来研究,旨在把中国古代文学引向更深广的思想学术道路。该方向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
2.诗赋骈文研究
本方向侧重于诗、赋、词、曲、骈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分总结合,点面融通,独具特色。该方向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
3.小说戏曲研究
本方向侧重于古代小说与戏曲演变史及其与文化的关系研究。该方向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
本学科近五年来共获准5项国家级科研课题,撰写学术专著15部,发表国家级及省部级刊物论文40余篇,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共12篇。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
全日制脱产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全日制非脱产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的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可延长1-2年。
五、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并接受导师组的集体指导。导师需同时对博士研究生的业务和思想进行指导和教育。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国际博士研究生:汉语(3学分)和中国概况(3学分)为公共必修课;若本科阶段或硕士阶段已修过中国概况,可申请免修,但不免考,通过考试后获得学分。
国际博士研究生其他学分及总学分要求与普通博士研究生相同。
港澳台侨博士研究生:学分要求与普通博士研究生相同。
国际博士研究生及港澳台侨地区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其他要求由研究生院另行规定。
七、其他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应在入学1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包括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计划。个人培养计划由导师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及研究生院备案。
2.学术活动
在读期间,博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20场由学校、学院、实验室、学位点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应公开主讲不少于2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1次,并提交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学术活动占2学分,根据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等进行考核。
3.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前(第三个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具体要求参见《js金沙3983总站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管理办法》。
八、学术论文发表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必须在CSSCI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篇(含)以上(学术专著可视同于1篇发表在CSSCI源期刊上的论文),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其他具体要求参照《js金沙3983总站关于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校行发研究生字【2018】29号)文件)
九、学位论文
1.论文开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末前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原则上不少于16个月。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js金沙3983总站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实施管理办法》。
2.论文预审
论文预审是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进行的预评审,具体要求参见《js金沙3983总站研究生学位论文预审管理办法(试行)》。
3.论文评阅与答辩
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具体要求参见《js金沙3983总站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实施办法》、《js金沙3983总站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十、经典书目
[1]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1980
[2]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 1975.
[4]欧阳修等.新五代史.中华书局, 1974.
[5]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 1977.
[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 1986.
[7]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 1977.
[8]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 1965.
[9]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10]吴之振等编.宋诗钞.中华书局, 1986.
[11]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民编.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 1999.
[12]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 1986.
[13]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 1986.
[14]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5]任半塘.唐声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16]陈伯海.唐诗学引论.知识出版社, 1988.
[17]施蛰存.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18]余恕诚.唐诗风貌及其文化底蕴.台湾文津阁出版社, 1999.
[19]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20]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巴蜀书社1997.
[21]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22]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23]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 1979.
[24]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 1984.
[25]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26]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27]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1988.
[28]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 1957.
[29]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30]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31]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
[32]马积高.宋明理学与文学.js金沙3983总站出版社, 1989.
[33]邓乔彬.古代文艺的文化观照.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4]赵晓岚.姜夔与南宋文化.学苑出版社, 2001.
[35]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 1998.
[36]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 2005.
[37]唐宋作家别集多种
[38]历代诗话多种
[39]宋人笔记多种
[40]赵晓岚.姜夔与南宋文化.学苑出版社,2001.
[41]李生龙.儒家文化与中国文学.岳麓书社,2008.
[42]蒋振华.唐宋道教文学思想史.岳麓书社,2009.
[43]吕双伟.清代骈文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44]陈松青.易顺鼎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